College News & Spotlight

  • 20250226 自體骨屑收集器取得TFDA上市許可.jpg

    [ NYCU News ]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and Chi Mei Medical Center Collabo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logous Bone Chip Collector," Which Has Obtained TFDA Market Approval.

    骨科手術過程中,常須對骨頭進行塑形(Bone Shaping),並配合骨科手術沖洗(Orthopedic Surgical Irrigation),保持傷口清潔與手術視野。然而,在切削骨頭的過程中,許多寶貴的骨碎片/骨粉,常隨著沖洗液體透過真空吸引裝置(Vacuum Suction Device)作為廢液而排除。

    小發明大創舉「自體骨屑收集器」,安裝簡便,僅需連接於廢液桶的抽吸管與真空吸引裝置之間,不用任何動力且可接於臨床常規轉接頭,即可從骨科手術沖洗之廢液到達廢液桶之前,自動過濾自體骨,留住碎骨同時排除廢液。自體骨屑收集器設計有自動分層功能,可過篩出大、小顆碎骨,以供醫師臨床後續補骨手術使用。因此可將手術廢液轉化為有價值的自體骨粉,促進骨修復與再利用。

    奇美醫院黃建榮醫師表示,人工骨粉與異體骨成本高且可能導致排斥與流失。相較之下,自體骨具優異的生長與癒合能力,但需取自患者其他部位,挖東牆補西牆,影響健康骨質。若能回收利用自體骨,植入骨折部位,不僅促進癒合,還能減少替代骨的額外負擔,為患者帶來福音。

    陽明交大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主任林峻立教授表示,本產品結合中心研發能量與奇美醫院常見之臨床需求,經過中心設計、製造、功能性測試及生物相容性評估,並成功取得TFDA上市許可(衛部醫器字壹字第010310號)。研發團隊經反覆試驗,確保安全有效並提升手術效率。產品特別設計分層濾網,可自動篩選不同大小的骨碎片,減少醫師手動挑選碎骨,並適應各種補骨需求。有別於市售產品,醫師須從過濾物中慢慢挑選碎骨。為台灣首創且唯一國產骨屑收集之上市醫療器材。

    臨床需求出發,臨床應用落地為陽明交大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秉持核心理念,專注於開發兼具安全性與有效性的醫療產品,本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正是理念實踐的成功典範。本產品除取得TFDA上市許許可,也已成功取得中華民國專利,並於奇美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成功應用於脊椎融合與股骨骨折手術並已將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 (Expert Review of Medical Devices)。為學術單位與醫院及產業合作成功開發醫療器材的典範,對推動創新醫材研發提升全球醫療競爭力有重要貢獻。

     

    報導連結:中時新聞網
    more
  • LINE_ALBUM_20250214 學院共識營_250217_9.jpg

    Our College's 2025 Team Building Successfully Concluded on February 14.

     2025.02.14 The Annual College Future Development Consensus Meeting Was Held at the Asia Pacific Hotel Beitou.


     
    more
  • 114.02.14參訪關渡醫院01.jpg

    2025.02.14 Highlights of Our Visit to Taipei Municipal Guandu Hospital

    2025.02.14 Visit to Taipei Municipal Guandu Hospital
    We sincerely appreciate Superintendent Dr. Liang-Kung Chen and his team at Guandu Hospital for organizing our visit and exchange. This visit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ospital’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advancing smart healthcare.
      



    【On-Site Exhibition: RF Smart Hospital】
    more
  • 環球20250215_物輔01.jpg

    [ NYCU News ] NYC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and assistive technology Launches the "Human-Machine Integration" & "Active Living Mobility Sharing Alliance."

    長照3.0鳴槍!智慧科技輔具商模落地
     結合工程科技 實現「人機一體」智慧輔具願景 
    游忠煌出身機械工程背景,研究專長為機電整合、訊號擷取、處理與動作分析,並擁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醫學物理與生物工程博士學位。在BIO+ICT整合當道的陽明交大校園中,游忠煌的醫工專業,使他成為系上推行跨領域溝通的靈魂人物之一。

    游忠煌表示,「人機一體」輔具是實現樂活願景的解決方案,且健康者、生病者、失能者都用得到。對健康者而言,他們需要能夠趨吉避凶的預防醫學;對生病者而言,需要復健工程替他們重拾健康;對失能者而言,則需要科技輔具為他們減輕痛苦與不便。他說明,人機一體的早期概念,可以用武俠小說中所說的「人劍合一」來比擬,縱使有絕世好劍,使用者還是需要透過學習、練習或訓練才能達成。但在加入輔助科技後,例如在傳統輔具上增添感測、顯示或致動的功能,就能讓使用者和治療師越來越輕鬆,同時降低患者的使用門檻。

     智慧機電輔具因應病況、情境變化 
    目前,在游忠煌的智慧型機電輔具實驗室中,已經開發出多種人機一體輔具。「我們將物理治療師的know-how整合其中,有助於減輕治療師的工作壓力,也讓患者獲得更安全、量身打造的輔助科技。」游忠煌說。

    步態評析系統»
    在物理治療中經常使用的「六分鐘步行測試」,是藉由六分鐘內觀察患者在坐、站、走路的來回過程中,評估患者的運動耐力和心肺功能。過程中物理治療師必須全神貫注、觀察評估,相當耗費精力。
    游忠煌研究團隊開發的步態評析系統,能在與錄影裝置搭配之下,將治療師想要觀察的項目盡數自動化分析,分階段評估患者的花費時間、行走能力、步態穩定狀況,大幅減輕治療師的負擔。
    游忠煌表示,這種裝置能夠在醫院以外的場域,提供預防醫學服務。例如設置在村里長辦公室或偏鄉健檢,讓民眾走6分鐘,就能從步態知道是否有帕金森氏症、中風或輕微認知損傷的徵兆。

    安全助步車»
    許多亞健康者會使用助步車,但經常在上坡時會擔心助步車下滑、下坡時擔心速度失控,倘若在上/下坡的同時還要一邊橫越斜坡,其實對患者或長輩都很難操控、危險性很高。
    在改良的安全助步車中,會在使用者上坡時自動切換成棘輪模式,阻止輪子在使用者分神時便往下滑....(至環球生技官網閱讀全文)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more
  • IMG_6944.JPG

    Gathering for the Year-End Party — The College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shes you a Happy New Year!

    114/01/13 Annual Year-End Banquet of the College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more
  • S__461013004_0-1080x675.jpg

    Congratulations to our college for receiving the 2024 21st National Innovation Award

    《Biocompatible Spider Silk-Based Metal-Dielectric Optical Fiber Suger Sensor》
    Professor Cheng-Yang Liu,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eam
     
    more
  • nycu_Healthcare1208__4_.jpg

    [ NYCU News ] NYCU Office of Industry-Academy Co-Creation Unites Innovation: Nucleic Acid Testing, Organ-on-a-Chip, and Smart Healthcare Solutions Unveiled

    12月5日至12月8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的「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展出多項創新技術。今年陽明交大由產學共創處帶領10家新創研發團隊,於現場展出多項研發成果,領域涵蓋醫療器材、再生醫療、智慧醫療、醫療資訊、人工智慧(AI)等。
    其中,晶醫智慧的行動核酸檢測解決方案、久浪智醫的智慧器官晶片平台、台灣數位健康的AI居家睡眠檢測與服務方案、智德萬生醫的AI腦瘤輔助偵測系統,創新技術讓許多專業人士及觀展民眾駐足。

    智德萬生醫:完善術前術後診斷 第二代雙參數AI腦瘤偵測認證申請中
    陽明交大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及生醫光電研究所吳育德特聘教授,與臺北榮總放射部郭萬祐主治醫師領導的智德萬生醫,繼先前開發的可針對聽神經瘤、腦膜瘤與腦轉移瘤,三種主要腦癌的磁振造影(MRI)影像,進行自動偵測與圈註病灶範圍的AI腦瘤輔助偵測系統(DeepBT Detector)後,再度研發升級版本....(至環球生 技官網閱讀全文)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more
  • NYCUDAY1-1280x720.jpg

    [ NYCU News ] NYCU Office of Industry-Academy Co-Creation Leads 10 Startups to Showcase Achievements in Medical Devices, Regeneration, and Smart Healthcare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12月5日至12月8日間,在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的「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設置主題館。今年陽明交大由產學共創處帶領10家新創研發團隊,於現場展出多項研發成果,領域涵蓋醫療器材、再生醫療、智慧醫療、醫療資訊、人工智慧(AI)等。
    其中,聯創生醫的壓力差導引骨水泥灌注裝置、陽明立方的立方工作站、陽明寶生技的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製劑、慧心醫診的智慧ECG AI系統、柯立偉教授團隊的穿戴式腦機介面、邊信聯科技的智慧醫療資訊交換系統,吸引專業人士及觀展民眾的目光。

     聯創生醫:iKypho導引骨水泥灌注裝置 解決椎體手術臨床未滿足需求 
    由陽明交大醫工系朱唯勤特聘教授領軍開發的「iKypho壓力差導引骨水泥灌注裝置」,是一項針對椎體成形手術臨床未滿足需求所開發的創新醫療器材,並在經濟部價創計畫補助下,於2022年正式成立聯創生醫。朱唯勤表示,椎體成形手術長年以來在骨水泥灌注......(至環球生技官網閱讀全文)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more
  • v121_industry1_1-DSC_9486.jpg

    [ NYCU News ] NYCU Biotechnology and Laboratory Science in Medicine Introduces AI, Herbal Medicine, and Exosomes to Lead a New Era in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tist.

    孕育跨域融合、國際視野、自主判斷高階人才
     成立40年培育醫檢學生超過千人 
    創立於1979年的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是臺灣國立大學之中,第二所成立醫技系的學校,更是全臺第一個成立博士班的醫技系。
    陽明交大醫技系成立的目標,是致力於培養高級醫療專才,課程設計不僅涵蓋傳統醫學診斷技術,以培養優秀的臨床醫檢師,還特別強調基礎生命科學、現代生物科技、基因工程及臨床醫學等領域,全面提升學生在現代醫學生物技術的專業知識與未來研發潛力,協助生醫產業發展。

     培養學生自主判斷、國際觀 
    三位老師不只為學生在基礎研究上帶來全新視野,他們的教學理念更著重於培養具備自主判斷力與國際觀的學生。

    -黃琤-跨域創新 從中草藥到AI突破肺纖維化診療
    黃琤強調國際化視野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不僅能拓寬視野,還能增加與國際科學家的交流機會。此外,黃琤自身背景多樣,從病毒學到代謝症候群,甚至跨入不同的醫學領域如神經科學及肺部疾病,因此,她鼓勵學生勇於嘗試不同領域。

    -黃尉倫-探索外泌體、免疫微環境 提升腫瘤治癒率
    黃尉倫表示,探索、嘗試與分享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元素。探索意味著勇於打破現有框架,嘗試則是理論實踐的過程,而分享更是保持初衷的關鍵。他認為學生可以透過擔任高中科普活動或營隊課程的助教或小老師,表達所學與更多同學分享。

    -洪小雅-聚焦癌症與纖維化共通機制 開啟疾病治療新方向
    洪小雅則表示,自己教學的核心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她認為,尤其在研究所階段,學生應該學會自主判斷,老師的角色應是提供適時適切的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索並選擇研究方向。

    老師們一致認為,實驗室的研究與教學應該密切結合。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完成課業,還應培養自信與技能,為未來的科研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持續進步與發展。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more
  • 1693299610372.jpg

    [ NYCU News ] A Cradl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Biomedical Imaging and Radiological Sciences

    發展智慧醫療最不可或缺的尖兵
    陽明交大醫放系 生醫影像、放射科學人才培育搖籃

    成立於1990年的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是全臺首個培育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人才的大學教育單位,為臺灣醫療機構注入具備放射專業的臨床人員,也培育高階研發人才,投入學術研究與醫材藥物開發產業。

    35年系史培育醫放專業人才 跨域課程、貴儀設備齊全
    年輕師資加入醫放系 助力放射醫學專業再擴充!
    營造師生共好環境 「一群人才走得遠!」

    生技醫療產業被視為繼半導體產業後,臺灣下一個「護國神山」,而人工智慧(AI)與醫療的結合將是臺灣的優勢所在。其中,醫學影像是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訓練資料集,加上核子醫學、再生醫療等新興醫藥發展下,擁有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專業的人才,將是臺灣未來醫療發展最不可或缺的尖兵。
    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以下簡稱醫放系),是全臺唯一設置於國立大學、整合「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的醫放系,成立35年來培育無數醫學影像專業人才,涵蓋領域不僅止於放射技術、放射醫學,更涵蓋生物、化學、物理及影像工程等。

    今年2月起,擔任醫放系系主任的許世明教授,除了是醫放系的大家長,也擔任陽明交大游離輻射防護講習班主任、校級專任輻射防護師,也曾任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董事、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理事、台灣中子捕獲治療研究學會理事等。

    許世明表示,醫放系的出路相當多元,除了參加國家考試、成為醫事放射師,還包含了:臨床放射醫學的醫學物理師、輻射場所需按法規規定配置的專業輻射防護師、製備並開發臨床正子放射藥物的放射化學師,以及公職人員、教師、醫材審查人員、放射科學研究人員及醫材研發工程師等。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more
  • 1727165468597 _1_.jpg

    [ NYCU News ]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ging, Hearing, and Public Health Researcher Program" The Colle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NYCU has formed a partnership with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king the realization of OTC hearing aids possibl

    引進國際「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
    陽交大醫工學院鏈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讓OTC助聽器成真

    陽明交通大學醫工學院、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首次發起「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於7月24日至26日在臺舉行。為期三日課程中,多位長期致力於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國際學者分享老年人聽力受損與失智症關聯的研究,及推動OTC助聽器理念,海內外多位臨床醫師也分享聽損流行病學與社會健康的影響;此外,活動不只將國際視野引入臺灣,也邀請了產業專家,包括:瑞音生技、和碩聯合科技與瑞昱半導體,共同分享助聽器開發成果,展現臺灣創新實力。

    發表失智症與聽損關聯研究 被《Lancet》列為風險因子
    臨床研究證實助聽器可降失智症發病率
    Frank Lin致力推動非處方助聽器法案
    陽交大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引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首次在臺舉辦
    鏈結臺灣藍芽音訊IC業者 搶攻OTC助聽器藍海市場
    醫材轉譯研發中心 持續加速創新產品發展、落地

    這次活動不只聚焦在聽損,還擴展到腦性麻痺與中風族群造成的「口說構音障礙」,活動也邀請國內利用AI、機器學習,為構音障礙族群研發專屬語音辨識系統的宇康生科產業專家現身分享,向國際展示臺灣於口語構音障礙解決方案中,不只有技術還有許多創新的想法。為提升對於此一挑戰的認知並提出解決方案,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以下簡稱醫工學院)林峻立院長及生物醫學工學系賴穎暉教授、醫學系系主任楊智傑醫師、腦科所教授鄭彥甫醫師及臺北榮總耳鼻喉部廖文輝主任、薛健佑醫師,於去年7月開始共同籌畫「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活動。

    該團隊積極與美國推動非處方助聽器法案(OTC Hearing Aids Act)的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學Frank Lin (林楨元)教授及其主持的「Cochlear聽力與公共衛生研究中心」(Cochlear Centre for Hearing and Public Health)建立鏈結。
    賴穎暉也表示,本次活動帶來許多效益,包括:活動結束後,陽明交通大學獲得許多的詢問,並共同討論助聽器開發的可能性,並增加了與會者對老化與聽覺關係的重視與理解。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more
  • 1727167313303.jpg

    [ NYCU News ] Devoted to Laser Optical Microscopy for 30 Years

    36項顯微科學創新技術 多次「臺灣第一」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 潛心雷射
    光學顯微術30年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在他鑽研雷射與光學顯微術逾30年的學術生涯中,曾在儀器研發上多次締造「臺灣首次」創舉,促成顯微鏡領域的國際指標性會議FOM兩度來臺主辦、明年將第三度踏上臺灣,高甫仁影響力也從物理學擴及到生醫應用。即將屆齡退休的高甫仁,其願景是期盼未來將研究成果無私地分享給學術界,也笑說:「機會,該留給年輕人。」

    潛心30年見證光學顯微術崛起 投入卻僅是偶然
    引領臺灣雙光子領域高峰 首度引進國際指標會議FOM來臺

    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是全臺第一所專注於生醫光電領域的研究所,成立20年來催生多項先進技術,並在2021年完成併校後,正式成為國內整合生醫、光電及顯微鏡尖端技術的指標性研發基地。
    在生醫光電所的9位現役師資中最為資深的高甫仁,總是掛著慈父般的微笑、與系上師生打成一片,全無長輩的架子。實際上,高甫仁鑽研雷射光學與光學顯微鏡逾30年,開發迄今累積多達36項技術及方法學,創下許多臺灣第一,是國內光學顯微術的指標性學者。
    他最具代表性的開發成果,包含:高效能雙光子共軛顯微鏡、雙光子光電流雷射掃描顯微鏡、無線電頻率之光致電流顯微術、螢光生命期成像顯微術等。
    近期,高甫仁在生醫光電所的研究,專注在光致對比(Optical Beam Induced Contrast)、泵浦探測成像(Pump-Probe Imaging)、生醫光電學等,除了光致電流顯微術的物理學開發,也跨足到生技醫療應用,開發可用於微創手術的內視鏡平台與微型照明環等。

    潛心30年見證光學顯微術崛起 投入卻僅是偶然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高甫仁30多年研究生涯的重大成果幾乎都與光學顯微術密不可分,也見證了該領域的崛起,「但光學顯微術過去其實沒有受到重視,會投入也只是偶然的契機。」
    「雖然光學顯微鏡被認為是一門由來已久的老學問,但也是一直到1980年代有人開始將雷射與電腦和顯微影像技術結合,才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甫仁說。

    回想自己剛投入光學顯微術的時空光景,高甫仁笑說,「那是個有趣的年代,充斥著許多新鮮點子,許多像玩具一樣的新設備冒出來,但解析度都還非常陽春。」
    但是隨著個人電腦(PC)和雷射儀器持續進化,顯微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解析度和對比度都得到跳躍性的提升。
    1994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拿到物理博士學位的高甫仁,其實從事的是表面科學的雷射研究,當時,他已做出連續相位調變(CPM)為基礎的高能量飛秒擴增染料雷射系統等創新雷射光束發射源成果。
    然而,表面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本非常高,要架設一個普通水準的實驗室,至少就需要50~100萬美元,此外,當時同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勢如紅海,但整體進展速度卻不快。
    「再加上當時的臺灣的科研環境,根本不允許像在美國那樣花錢,所以,當我回臺灣、來到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書時,在研究成本的考量下,就轉移到成本大約只有10%、也較感興趣的光學顯微鏡研究。」高甫仁說。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more